大连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前身为食品工程系,成立于2002年,2007年更名为食品工程学院,2011年更名为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2个本科专业,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硕士研究生248人,本科生765人。

l办学条件

学院拥有省级食品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食品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面积近1800m2,拥有仪器设备1000余台套,总价值2千余万元。学院科研平台特色鲜明,现有辽宁省水产品加工及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国家海藻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辽宁省水产品分析检验及加工技术科技服务中心、辽宁省海洋健康食品工程研究中心、大连市特色海洋功效成分开发与高值化利用重点实验室、大连市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及加工技术工程实验室、大连市水产品质量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连国家科技兴海生物产业示范基地水产品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中心等科研平台8个。学院与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瑞驰食品有限公司、大连鑫玉龙海洋生物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大连棒棰岛海产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知名企业合作共建辽宁省海洋食品现代产业学院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处,以及校级实践基地20余处。各级、各类平台为深化产教融合、强化科教融汇,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

l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学历和年龄结构合理、学缘构成丰富、教学科研能力强、具有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45人,专任教师40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6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35人。拥有国家级人才支持计划项目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岗位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辽宁省教学名师2人,辽宁省优秀专家1人,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兴辽英才计划农业科技人才4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1人、千人层次4人、万人层次4人,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2人,辽宁省优秀骨干教师2人,辽宁省农业领域青年科技创新人才3人,大连市杰出青年科技人才1人,大连市优秀专家1人,大连市高端人才4人、大连市科技之星8人、大连市青年才俊12人。有辽宁省农业科技创新团队(海藻高效可持续利用科技创新团队)1个。

l人才培养

学院坚定不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践行三全育人深化五育并举,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行业发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源于1952年建校伊始设立的水产品加工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于2019年入选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设立于2004年,为我国首批专业布点之一,于2021年入选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有9门本科课程入选省级一流课程,涵盖混合式、虚拟仿真、线下等三个类别;4门课程入选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个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入选全国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联盟教学资源库,并上线新华网新华思政教学资源服务平台。

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选拔本科新生组建蓝色英才实验班,采用“2+2”模式集中培养;遴选本科生实施本硕贯通培养;选派优秀学生赴国内外知名涉海高校交流学习;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学院着力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打造专创融合实践教育体系,实现双创教育全覆盖;打造学校品牌活动海洋食品创新竞赛;入选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大学生食品科技创新竞赛定向高校;通过兴趣社团科创竞赛大创项目科研训练递进式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大量涌现。学院始终坚持以特色提升内涵、以学科建设带动一流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研究与人才培养改革工程取得显著成效,2018年以来获得辽宁省本科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近五年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硕士研究生比例平均达35%,高质量就业率保持在85%以上。

l学科建设

学院以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为引领深化学科内涵建设。2000年获批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获批食品科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获批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4年获批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18年自主设置食品质量与安全学科方向。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始终注重与水产学科深度交叉、与产业链紧密衔接,形成了鲜明的海洋水产特色。近年来,重点围绕褐藻加工综合高效利用及可持续发展、海洋动物食品高效利用、海洋功能食品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生鲜水产品智能调控、海洋药用活性物质开发等方向开展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通过深度有组织科研,不断提升服务国家现代食品产业,特别是海洋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持续为区域行业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

l科学研究

科研团队依托黄、渤海区域特色经济类水产养殖品种及其他海洋生物资源优势,聚焦精深加工与可持续开发利用相关研究领域,坚持以科技赋能产业、以成果服务企业。十三五以来,承担纵向科研项目170余项,其中国家级20余项,省部级100余项,共引进科研经费3781万元;承担横向项目100余项,到账经费640余万元。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36篇,其中被SCIEI收录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8项。通过突出特色、强化优势,凝练方向、优化团队,学院的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发展能力与行业影响力不断提升。褐藻综合利用与全产业链科技创新相关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先后荣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海参、贝类高值化加工利用相关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荣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此外,还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大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湖南省专利三等奖1项,张家界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l合作交流

学院积极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合作交流。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GRO-FTP渔业培训项目,迄今已选送9名教师赴冰岛参加为期6个月的水产品加工与质量管理国际化人才培训。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先后选派5名教师赴国外访学。每年邀请5名以上国(境)外高水平专家来校开展蓝色讲坛活动。与俄罗斯国立远东水产科技大学合作开展“2+2”联合培养项目。与日本东京海洋大学、鹿儿岛大学、北海道大学、长崎大学,韩国海洋大学、釜庆大学、中央大学,澳大利亚南澳水产研究所,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提赛德大学、切斯特大学等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学生交流机制,已有50余名本科生、研究生通过选拔出国(境)开展为期1年的交换留学。有3名研究生入选日中韩海洋环境与能源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JCK项目)赴东京海洋大学联合培养攻读硕士学位。2019年,学院代表我校首次获批中日高层次青少年科技交流项目(樱花科技计划),并派遣1名教师、5名本科生赴长崎大学访问交流。通过国际学术交流、学者互访、科研合作、教师出国进修培训、学生交流交换,有力推动了学院内涵建设的不断深化。

 

20256月)